公共卫生体系是防控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道防线,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任务。
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10位委员和特邀代表围绕“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主题深入交流、集智聚力。大家认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提升了能力。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进程,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织密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预防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了疫情增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
以病例诊断为基础的被动报告是当前传染病监测的主要手段,信息滞后,不能满足及时预警需要。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建议,构建涵盖“病例—症状—环境”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探索建立多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协同推进机制、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实现对重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
“吴凡委员的建议也是未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现场回应道,“要做到‘三个打通’:一是打通传染病防治网和医疗机构信息化的互联互通,通过临床一线及时发挥预警作用;二是打通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发现苗头性信息;三是打通社会报告传染病疫情方面的相关制度安排,从提高监测预警体系入手,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网络。”
吴凡认为,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应急决策机制、处置联动机制、动态风险评估机制,要注重平时,突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结合事件特性和发展趋势,明确决策主体和决策程序,以便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谁拍板’的问题。明确不同突发事件的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统一调度资源、分配任务,高效协同处置事件,解决‘听谁的’的问题。对变化快、情形复杂或持续时间长的事件,要进行动态分析,全方位评估趋势及各类风险,做到科学精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今年5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为加快推进疾控体系的系统重塑提供了契机。“成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十分必要,组建好有职、有权、有平台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更为重要,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全局疫情的研判及预测。”通过视频连线参会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
有关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建议也得到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卢江的认同。“快速有效的响应机制,是控制重大疫情的关键。”卢江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健全集中领导、各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领导体制,实现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
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主要由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部分组成。2019年,我国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比例超过98%,是与人民群众健康联系密切的社会主体。因此,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实现其与疾控机构紧密联动、防治结合,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何延政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医防结合仍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薄弱,医防协同联动弱、效能低,监督管理的约束性不强。“应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探索综合医院托管传染病专科医院或建立专科联盟模式,构建‘大综合大专科’传染病救治体系,强化发热门诊和呼吸、重症、感染、检验等学科或专科建设。”何延政说。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关键在基层。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了重要的网底作用,但也暴露出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低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医科大学副校长赵家军建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推行“乡管村用”,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基础。选配具有公共卫生教育背景或从业背景的一线人员担任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以融合村卫生室后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以县、区疾控机构为枢纽,以县、区综合性医疗机构为核心,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构筑医防融合的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三级网。
“提升县级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带动县域医疗能力整体提升,筑牢疫情救治..道关口。同时完善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起来,切实担负起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职责。”赵家军说。
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仅是防控重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治重大慢病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认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有较好的实用性,中医药在织牢乡村公共卫生网底,发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防治与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建议:“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感染疾病科和发热门诊条件建设,充实和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中医科医生队伍及中药房等条件建设。”
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筑牢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如何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充足的人才供给,是委员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提到了一个数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年度统计,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年供需缺口至少达1/3。为此,她建议做好教育供需规划,加大政策倾斜和投入,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大力培养‘防治结合型’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和基层全科医生,服务社区、乡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高端人才。聚焦薄弱环节,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公共卫生现场问题处置能力。”林蕙青说。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对林蕙青的建议作出了回应。他介绍,去年在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中,专门扩大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十四五”时期,教育部将继续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培养更多公共卫生领域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何延政还建议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交叉培训机制,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搭建医、防、研互动交流平台,定期交流、研判公共卫生工作形势。同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
在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中,无论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还是市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承担着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的职责。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戎蓉建议:“加快基层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有效落实基层编制,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充足;增加人员经费保障,保持队伍整体稳定;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乡镇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建立平急结合的后备力量。”
打造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国际合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董小平建议,加强高校、国家和部分省级疾控中心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扩大向世界卫生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派遣中方工作人员的规模。“全球防御网络,没有内外之分,要充分引导和吸纳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团结合作才是可取之法。”董小平说。
(——文章转自人民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四川水土保持公司的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