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水库丰盈、五水入海、地下水回升……122天“超长汛期”,北京留住了多少水?

所属分类:时事聚焦    发布时间: 2021-11-02    作者:四川地质灾害监理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历时122天,降雨79场,全市平均降雨量792.6毫米...

北京今年经历的“超长汛期”,给这座超大型缺水城市送上了一份“大礼”。水库丰沛、五水入海、地下水不断上涨……北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精准调度,.大限度地将降雨转化为有效水资源,谋划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水文章”。

在确保安全和储存更多水之间寻求平衡。

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

在刚刚过去的汛期,不断增加的降雨量不断刷新北京的纪录。今年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92.6毫米,分别比当年同期和近十年同期的425.7毫米资料高出90%和70%。在这79场降雨中,平均降雨量达到10场以上的暴雨,其中包括2场暴雨。其中,北京7月降雨量为400.4毫米,占汛期总降雨量的50.5%,为195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高。总的来说,今年汛期北京降雨有三个特点:降雨频繁、雨量大、局部特征明显。

为什么北方有这么充沛的降水?北京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霍表示,今年副高位置总体偏强偏北,副高主体偏强偏稳,打破了我国北方“七降八高”的雨带规律。雨季开始的早,结束的晚,造就了北京122天的“超长汛期”。

“以降水.多的7月份为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偏北,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的东南暖湿气流向华北输送。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华北地区冷暖气流交汇,使得7月以来北京降水明显增多。”霍对说。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表示,由于今年汛期强降雨,北京市防洪形势严峻复杂。对于滴水贵如油的北京来说,如何实现“精准调度、确保安全、多蓄水”的目标,把“洪水”变成“水资源”?北京水务局制作了一套“组合拳”。

用数字手段模拟和预演降雨、径流和洪水演进,并根据预演结果修正调度方案。汛期以来,北京城市洪水数值模拟模型“北京模型”在洪水调度和内涝风险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降雨径流-坡面汇流-管网汇流-河网汇流-调蓄-防洪排涝工程调度全过程耦合计算,为洪水调度预调微调提供了支撑。例如,针对降雨频率高、汇水丰富的密云水库流域,利用该模型对不同降雨情景、不同调度方案下的洪水过程进行模拟预演,.终确定小流量预泄分级调度模式,既为后续洪水释放了调蓄空间,又充分利用小流量补充地下水。

充分利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系统安排洪水调度全过程。下雨前,根据方案科学分析,预测河流、水库来水,提前进行预排;雨中,以流域为单位,科学实施水库、河流、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联合运用,充分发挥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功能,加强永定河、北运河、城市河湖分洪排洪调度,联合调度城区工厂、管网、河流,有效控制河道水位,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雨后充分发挥平原河网优势,科学安排超蓄洪水调度。

充分发挥各项水利工程作用,统筹多水、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联合调度。面对充沛的降水,北京市水务局将水资源引向干流及支流、地表及地下,进行补蓄。在消除洪涝灾害风险的同时,要.大限度节约来之不易的水资源。

.大限度地利用雨洪资源。

这个汛期北京形成了多少水资源?地表水系统是.好的见证。今年汛期,潮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达904毫米,居全市各流域之首。流域内潮河、白河发生不同等级洪水,主要河段汛末水位较汛前明显升高。汛期过后,流域内密云水库蓄水量再创新高。8月23日15时,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3.59亿立方米,打破历史纪录。

据北京市水文站监测,2021年北京市汛期降水形成水资源50.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4.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07亿立方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表示,防洪是汛期.重要的水资源调度,主要考虑应急措施和安全因素。但汛期过后,丰富的水资源将得到精细调度,水资源时空分布将得到平衡,水资源调度效益将.大化。

途经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将开展多水源调度,重点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地下水回灌和河湖生态补水。依托今年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利用大量地表水系统和水利工程开展多流域调度,延长调度时间,有效解决北京市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重新启动多年未运行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探索新的补水路径,开辟新的蓄水区,让这些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复活”...

“我们在今年的调水工作中还采用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方式,让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低空水源在北京南部使用,以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为代表的高空水源在北京北部使用,节约了调水成本,让调水工作更加低碳环保。”王对说道。

随着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的推进,汛期丰沛的降水转化为有效的水资源,滋润着北京大地。因此,有丰富的生态效益:

五条河流入海。今年“十一五”前,北京五大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蛟河全部入海,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纪云河五大水系成为“流动河流”。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扩建有水河流23条,增加有水河流长度418公里,增加水面32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体生态健康水平。

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根据北京水文站监测,受汛期降雨和生态补水的影响,北京市地下水位持续上升。10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17.28米,地下水位较年初上升4.6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23.6亿立方米。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六年上升。

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补水使部分干旱、季节性断流河流恢复全线供水,流域内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功能也得到恢复。例如,近年来,在城市河流和湖泊中多次监测到山区河流中常见的一种鱼肚鱼。此前只在大型水库监测的黑鱼,近两年也出现在永定河和潮白河流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在北京多个地方出现,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雨季过后的机遇和挑战。

汛期充沛的降水给北方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给一些地方带来了罕见的洪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8月份发布的.新报告,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许多地区同时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将增加。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有必要采取防范措施。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重点推进西郊调蓄工程、宋庄蓄滞洪区、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同时,预警防御信息发布和洪水调度系统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的防洪排涝能力,经受住了今年“超长汛期”的考验。

霍介绍,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如何做好防汛工作也值得深入思考。北京市水务局根据郑州“7·20”特大暴雨对暴雨移植进行了分析。整体来看,一方面,北京部分水库长期低水位运行,河流长期未遭遇特大洪水,水库和蓄滞洪区在极端天气下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目前降雨预报精度不够,预报周期短,公众对各种预警的反应有待提高。

“未来要完善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强空间管控,确保调蓄泄洪安全畅通。此外,还应努力提高预报、预警、预演和预规划能力,完善基于洪水预报的调度方案,优化应对特大洪水的措施,为实施防洪与水资源并重的精细化调度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强化全民动员的应急联动机制,夯实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基础。”霍对说。

关于极端天气的另一个思考是,未来是否会带来更多降水,改变北京超大缺水城市的格局。王说:“我们要科学审慎地看待今年汛期降水。全球气候变化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不能因为今年下雨就认为明年会下雨。”

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虽然流入北京,人均水资源已增加到150立方米左右,但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端缺水警戒线,地下水也存在较大短缺。北京的用水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缺水”仍然是北京长期以来面临的基本城市状况。

据王介绍,目前北京正在实施2021年至2022年全市水资源配置和调度计划。预计各类水源调度总量18.6亿立方米,其中生活供水7.2亿立方米,地下水回灌8.9亿立方米,河湖生态供水2.5亿立方米。该方案的实施,将为明年汛期蓄滞洪预留空间,改善北京水生态环境,更有效地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提供蓄水保障。

“未来,我们将立足北京的城市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结合未来天气情况,确保防洪安全,科学、周密、灵活调度各类水资源。在保障城市运行基本需求的同时,争取让北京主要河湖恢复良好生态,有效涵养和促进北京地下水恢复,继续谋划新的‘水文章’。”王对说道。

(——文章来源于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四川地质灾害监理的小编删除)